1971年,周总理在会议上发现少了一位高级将领,下令:彻查他行踪
在1971年的一天,周总理主持了一次讨论落实干部政策的政治局会议。会议刚刚开始,周总理忽然发现少了一位应该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他立刻询问:“吴克华呢?吴克华怎么没来?”这个问题令人们都陷入困惑。大家回忆起来,貌似吴克华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即使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位将军也不知道他此时的行踪。这情况太奇怪了,作为开国中将,吴克华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消失呢?而且,为什么一直都没有人向上报这个事情呢?周总理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并下达了一个重要指示:立刻调查吴克华的行踪!
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前往调查吴克华所在单位和家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连吴克华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在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内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得到了一个一致的结果:几乎所有干部都表示对吴克华的行踪一无所知。但与此相反的是,那些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干部们则对吴克华的事情遮遮掩掩,回答问题时也不愿多提。这让人感到非常奇怪。
吴克华作为解放军炮兵总司令,平日里行程规律,没人会不知道他的行踪。难道吴克华遭遇了什么“不测”?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那些老干部们表现得如此反常呢?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之际,一位曾在吴克华身边工作过的干事成了突破口。他告诉调查人员,吴克华将军并没有死亡,而是被秘密关押在北京的一所地下监狱!原来,在1966年7月的一天,吴克华在一次会议上被人无理地指控了几项罪名。因为这些罪名,吴克华被停职,并被关押在名为“监护反省”的地下监狱里数年之久。这几年来,他身心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摧残。在一次又一次刑讯逼供中,吴克华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承认”自己有罪。但就算重获自由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
掌握了这一情报后,有关部门立即将情况上报给了周总理。然而,当周总理得知吴克华的具体位置后,却出人意料地命令众人“按兵不动”。周总理深思熟虑之后意识到,要救出吴克华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吴克华被关押的地点,但却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可以拿到手。如果此时贸然行动,在对方以“手续不全”为由拒绝交出人员时会怎么处理呢?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不法分子可能会变得更加警惕,甚至将吴克华秘密转移。这样一来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叫来商讨解决方案。李德生在党内和军队中都有广泛的人脉,并且做事一向周全。希望他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果然,李德生听完所有情况后,立刻写了一份“提审吴克华”的文件。周总理看着这份文件露出了笑容。太妙了!李德生的招数真是太妙了!总政治部想要提审一个被关押在秘密监狱里的“犯人”,无论从情理上还是法律上都说得通。而且,这份“提审令”是李德生亲自签署的,负责看守吴克华的人员无论如何都不能拒绝交出他。
不久之后,总政保卫部的工作人员凭借这份“提审令”前往地下监狱提取吴克华。
一看文件上签的是李德生的名字,看押人员不敢不执行命令,所以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接到吴克华后,总政保卫部的工作人员将他带到了京西宾馆。吴克华进入宾馆大门时,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在会客厅里,吴克华见到了已等候多时的李德生。李德生立刻站起来向他热情地说:“克华同志,请坐!”然而,吴克华立马慌了手脚,连忙道:“哎呀,不敢,不敢,我是戴罪之身,我有罪……”原来,吴克华误以为这是一次“审讯”,便一直在承认自己“有罪”。李德生见状走上前去拉住吴克华,并笑着解释道:“克华同志,请不要紧张。我们是奉周总理的命令专门来找你谈话的。”“是周总理让你们来找我的?”听到是周总理派他们来找自己的消息,吴克华有些难以相信。但转念一想又忍不住热泪盈眶,没想到周总理依然牢记着他。随后,李德生等人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吴克华,他意识到自己平反昭雪的时刻即将来临!
1972年7月,吴克华正式解除监禁,恢复组织生活。八一建军节那天,年近花甲的吴克华再次穿上鲜红领章、帽徽装饰的绿色军装。多年过去了,这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将军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军营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至今为止,吴克华保持着一个光荣的纪录。如果问起我军历史上哪位将领担任军区司令员最多次数,那非吴克华莫属了。在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少将衔后,吴克华被安排到济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由于出色表现,周总理亲自签署任命文件于1963年9月11日将吴克华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总司令职位上。自此以后,吴克华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属于他的记录。1975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吴克华为铁道兵司令员;6月,中共中央批准他任中共铁道兵委员会第一书记。在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了铁道兵的工地。尽管已年过六旬,吴克华依然坚持在一线战斗。他多次深入前线进行调研,在青藏线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这位老将军穿着胶鞋、拄着拐杖,在沙粒和砾石之中视察了20多天。197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吴克华为成都军区司令员。就在这个职位上呆了一年多时间后,吴克华再次接到中央军委的调令,来到新疆军区担任司令员。刚上任时,吴克华带着副司令员杨勇乘坐专机飞往广袤无垠的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交接会上,身为军区司令员的吴克华表现得非常谦虚。他不以“一把手”的身份自居,而是号召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他们的神圣任务。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拉开序幕时,许多干部和群众感到紧张。吴克华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为了缓解紧张氛围,他带领军区其他领导故意到市区信步游逛、购物。这样做旨在强调既要保持时刻准备打仗的思想,又不要夸大敌情。3月中旬,中国边防部队从中越边境地区撤离后,吴克华并没有放松对新疆地区的战备工作。从4月初到11月上旬,吴克华多次对新疆地区进行视察,并对这里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了部队边防的情况。有一次,在国境界碑前站立时,吴克华语重心长地对陪同他的驻军领导说:“要经常检查界碑,需要修补的要及时处理,倾斜的要扶正、竖牢。守卫边境是我们的责任,大家都有着守土有责的使命!”
1980年2月1日,吴克华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按照待遇标准,他一家可以住进军区内的一幢两层楼房。然而,吴克华是一位老党员,坚持不搞铺张浪费,不给组织增加负担的原则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中。因此,他将楼房的一层全部空出来,只使用二楼的房间。即便如此,吴克华觉得还不够节俭。于是,他退回了家里所有公用物资,如电视机、电冰箱等日用家具都是他用自己的津贴购置的。
吴克华以官清廉的作风赢得了军区干部们的普遍赞誉。198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唱功与做功》的文章赞扬了他高尚的行为。文章称赞他在住房问题上遵循“约法三章”的原则是从便于工作、便于接近群众出发,并且是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出发的。
吴克华到广州军区任职后首先去了广西边防前线。1980年4月,他乘坐军区值班飞机飞往南宁。在出发前,他反复向随行人员交代,到达南宁后也向广西军区领导干部再三说明,一定要按照《准则》的规定办事,并且遵循“约法三章”。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提出要宴请一次,保证下不为例。然而,吴克华严肃地指出,《准则》是全党的法规,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搞什么例外。
在视察部队期间,吴克华为了节省燃油费用选择乘坐面包车出行。而他专门被组织批给的红旗牌轿车则被他停放在军区停车场里近二十天都没有使用。
吴克华以身作则,恪守党纪始终保持节约简朴的生活作风的事迹再次成为军内外多家权威报刊报道。1981年5月,广西边防某部成功收复了法卡山。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双方展开了激烈争夺。吴克华给予指战员的指示是:打炮要准确,避免浪费炮弹;如果对方用步兵向我冲击,就放近一点打,以增加对方伤亡并减少弹药消耗。
1982年春节刚过,吴克华又一次来到法卡山阵地前沿视察边防部队的防御工事。由于处在战斗的最前沿,随行军官劝他蹲低一些以防危险。然而,吴克华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们的战士们天天都在这里生活、战斗,我只走这么一趟就不行了吗?”
1982年10月,吴克华开始退居二线。1987年2月13日,他因癌症在广州逝世。党中央、中央军委在他去世后称呼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并赞扬了他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艺术、卓有成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高度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观念、模范执行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等。
吴克华临终前有遗言,希望儿女们能将他的骨灰葬在塔山,与曾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长眠一处。1988年8月1日,吴克华的夫人带着儿女将他的骨灰葬在了塔山。当地的党政军领导和群众默默地迎接着塔山名将英魂归来。
#瞭望中国抗战#
网络配资股票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