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新基建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迎来商业化运营的关键里程碑,未来十年将带动万亿级市场规模。
工信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
更引人注目的是,我国首批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中国星网、上海垣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五家单位将获得首批牌照。
这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从试验阶段正式迈向商业化运营,标志着商业航天的里程碑。
01 政策破冰:牌照发放打破行业壁垒
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政策壁垒。此前,卫星互联网运营需同时获得工信部频率许可、国防科工局发射许可等多重资质,流程繁琐且周期长达2-3年。
此次牌照发放通过整合审批流程,将企业准入周期缩短60%以上,直接推动GW星座、千帆星座等国家级项目加速组网。
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工信部《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通过优化轨道间隔、减少协调对象,为星网、G60等国家星座节省年均超千万成本。
《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则明确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标准,推动华为、小米等终端厂商加速产品迭代,预计2026年支持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15%。
02 组网加速:中国星座的太空竞赛
7月下旬以来,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显著提速。7月27日至8月17日,中国星网GW星座成功将五组低轨卫星送入太空,发射间隔从1-2个月缩短至3-5天,累计发射卫星数量从7月前的34颗提升至72颗。
按照远景规划,GW星座和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总数分别将达到1.3万颗和1.5万颗。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要求,在提交星座计划后的第9年须发射总数10%的卫星,否则项目可能面临削减甚至取消。
我国需在2029年前完成1300颗卫星发射已锁定频段。这一紧迫任务正在推动国家队和民营企业加速组网进程。
8月26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这些卫星将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互联网接入等服务。
03 产业链全景:从制造到应用的价值重构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制造、中游设备、下游运营三大环节,各环节均涌现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上游:卫星制造与火箭发射
中国卫星(600118)作为国家队核心,承担GW星座、千帆星座等国家级项目的卫星总装任务,其武汉产业园年产能达300颗平板卫星,单星制造周期缩短至5天。
航天电子(600879)为卫星提供星载计算机、激光通信设备,在火箭测控系统领域市占率超90%。火箭发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单次成本降至5000万美元/公斤,接近SpaceX猎鹰9号水平。
中游:地面设备与终端
天银机电(300342)旗下天银星际的星敏感器在国内商业卫星市场市占率超70%,单星需配置2-6台(单价20-50万元),随着星座组网加速,潜在市场规模超500亿元。
臻镭科技(688270)的星载电源管理芯片、通信载荷芯片已应用于多颗在轨卫星,技术壁垒高于国内竞争对手。
下游:运营服务与应用
中国卫通(601698)作为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卫星资源的运营商,掌握稀缺的Ka/Ku频段轨位,承担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其“手机直连卫星”用户数已突破百万。
三大运营商也已全线布局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国电信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并于2024年推出“汽车直连卫星”服务。
04 投资逻辑:把握确定性与弹性标的
高确定性龙头
中国卫通(601698)是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卫星资源的运营商,牌照发放后将垄断卫星通信运营市场,其Ka频段高通量卫星单星容量超100Gbps,直接受益于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爆发。
中国卫星(600118)是国家星座计划核心制造商,承担GW星座70%以上卫星总装任务,近期股价涨停反映市场对其订单增长的预期。
天银机电(300342)星敏感器市占率70%,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120%,单星价值量从2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净利润率有望突破30%。
高弹性标的
臻镭科技(688270)是星载芯片国产替代核心标的,产品应用于多颗在轨卫星,随着星链式组网启动,芯片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预计2025年营收增速超80%。
上海瀚讯(300762)参与上海垣信“千帆星座”建设,提供星载相控阵天线及地面站设备,技术壁垒高于国内竞争对手,订单可见性覆盖2027年。
航天电子(600879)火箭测控系统市占率90%,星载计算机批量交付GW星座,2025年卫星配套业务营收占比将从15%提升至30%。
05 风险与挑战:理性看待行业发展周期
技术风险
低轨卫星寿命仅5-8年,需持续高投入维持星座运营。SpaceX星链近期因软件故障导致全球断网事件,暴露了低轨系统的脆弱性。
我国需加强星间链路冗余设计、提升轨道稳定性技术,降低系统失效风险。
国际竞争
SpaceX星链用户已超665万,月均ARPU达120美元,而我国卫星互联网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在2-3年内实现用户规模突破。
此外,国际电联(ITU)的频率资源争夺白热化,我国需在2029年前完成1300颗卫星发射,否则将面临频段失效风险。
成本压力
卫星制造成本虽从亿元级降至千万元级,但规模化组网仍需巨额投入。中国星网GW星座一期投资超500亿元,短期业绩难见显著回报,需关注企业现金流压力。
06 未来展望:从太空基建到万物互联
卫星互联网不仅是通信技术的革命,更是大国博弈的“太空战场”。随着牌照发放与密集组网,我国有望在2027年前完成千星规模部署,实现“一带一路”区域覆盖。
应用场景将在智慧农业、海洋监测、低空经济等领域率先落地。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要想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商业闭环,需要尽量复用地面移动通信产业链,因此手机直连卫星是主流业务方向。
到2030年,我国计划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正如SpaceX用星链重新定义通信规则,我国卫星互联网正以“国家队主导+民企创新”的独特路径,在天地融合的浪潮中书写新的篇章。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我国需要在2029年前完成1300颗卫星发射才能锁定频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随着中国星网的组网速度从“月级”提升至“周级”,22天内完成五批次72颗卫星部署,中国卫星互联网正以加速度迈向商业化运营。
未来十年,卫星互联网不仅将带动万亿市场规模,更将对国家安全、技术自主具有战略意义——当卫星织就的“天网”覆盖全球,我们将真正进入“太空即服务”的新时代。
网络配资股票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