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由空气的振动产生,这种振动被外耳收集,通过耳道传递至鼓膜,引起听小骨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经过中耳后,在内耳耳蜗处转化为液体波动,刺激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产生神经电信号。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解析,最终形成我们听到的声音。当听力减弱时,助听器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算法处理来辅助这一自然过程。
助听器的核心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声音的采集、处理与重建。整个过程由内置的微型芯片控制,确保声音的清晰与舒适。
1.声音采集
麦克风是声音采集的高质量环。环境中存在多种声音,包括说话声、背景噪声、风声等。麦克风将这些声音波动的机械能转换为模拟电信号。为了提升声音采集的质量,许多设备会采用两个或更多的麦克风。多麦克风系统能够协同工作,通过比较不同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计算出声音的主要来源方向,从而增强来自正前方的语音信号,抑制侧方和后方的噪声干扰。
2.信号转换与预处理
采集到的模拟电信号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器进行初步增强。随后,模拟信号进入模数转换器。ADC以极高的采样率对连续的电信号进行测量,将其转换为一系列离散的数字点,即数字信号。这个数字信号包含了原始声音的全部信息,但同时也混杂着各种噪声。在正式处理前,通常会进行预处理,例如使用高通滤波器滤除低频的风噪声,这些噪声通常对理解语音帮助不大,反而会消耗处理资源。
3.核心算法处理
数字信号进入处理核心,多种算法开始并行工作,对声音进行精细化调整。
*噪声抑制:环境中的恒定噪声,如风扇声、交通噪声,其频谱特性相对稳定。算法通过分析信号的频谱,识别出这些稳定的背景噪声成分,并在信号中对其进行衰减。对于非稳态的突发噪声,如餐具碰撞声,算法会快速检测其突发特性并瞬时降低其增益,以减少对使用者的干扰。
*反馈抑制:啸叫是由于设备放大后的声音从耳道泄漏,再次被麦克风采集并二次放大形成的。反馈抑制算法持续监测信号中是否存在特定频率的峰值增长。一旦检测到可能形成反馈的频率,算法会立即在该频率点进行小幅度的衰减或相位调整,从而在啸叫发生前将其消除。
*方向性处理:在嘈杂环境中,算法会激活方向性处理功能。它综合多个麦克风的信号,形成一个对前方角度敏感度出众的接收模式。这意味着来自正前方的声音被优先放大,而来自其他方向的声音则被相对抑制,从而显著提升言语的清晰度。
*动态范围处理:声音的动态范围极大,从细微的耳语到巨大的声响。处理系统需要将如此宽的范围压缩到使用者可舒适感知的区间内。这通常通过多通道压缩技术实现。整个可听频段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子频带。在每个子频带内,系统根据输入声音的强度独立调整增益。微弱的声音获得较多的放大,使其清晰可闻;中等强度的声音获得适度的放大,保持自然;而巨大的声响则被限制在安全的输出水平内,避免造成不适。
*频率降低: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听力损失,高频听力可能严重受损,即使放大也难以感知。频率降低算法将高频声音的成分通过特定的方式转移到使用者尚存较好听力的中低频区域。这并非简单的移位,而是通过压缩或线性移频等技术,尽可能保留原始语音的音素信息和可懂度,让使用者有机会感知到原本听不到的高频信息。
4.信号重建与输出
经过一系列算法优化后的数字信号,需要重新转换回模拟信号才能为人耳所感知。数模转换器承担了这一任务,将处理完毕的数字序列还原为连续的模拟电信号。这个电信号被传递至受话器,受话器相当于一个微型扬声器,它将电信号再次转换为声波的机械振动,并通过耳模或定制外壳耦合到使用者的耳道中。
5.用户交互与自适应学习
现代设备通常提供多种聆听程序供用户选择,例如针对安静环境、嘈杂环境、音乐欣赏等不同场景。用户可以通过物理按钮或无线遥控方式进行切换。更高级的系统具备一定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它们能够记录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对音量和程序的选择偏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后,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用户在该场景下最可能偏好的设置。
6.无线连接与辅助功能
除了处理环境声音,许多设备还集成了无线连接模块。这使得它们可以与电视、音乐播放器等音频设备直接建立连接,将音频信号以数字流的形式无损地传输至设备中,实现更清晰的聆听。通过专用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对设备进行更精细化的调节和控制。
总结重点如下:
1、助听器通过采集、转换、处理和重建声音信号来辅助听觉,核心流程包括噪声抑制、反馈消除、方向性增强和动态范围管理。
2、算法处理针对不同声音成分进行区分优化,旨在提升语音清晰度并确保聆听舒适,同时结合用户习惯进行自适应调整。
3、整个系统通过精密协作,将处理后的声音信号高效传递至耳内,并提供无线连接等功能以扩展使用场景。
网络配资股票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